医院设计——以医疗工艺为主线的设计流程控制
发布时间:2022/06/15
1.医疗设施的基本建筑形态
2.综合医院功能组成
七大板块: 急诊部、门诊部、住院部、医技科室、保障系统、行政管理、院内生活 承担医学科研和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,尚应包括相应的科研和教学设施。
功能分区合理,各种流线组织清晰,洁物、医患、人车等路线清楚,避免交叉感染
3.综合医院总体医疗工艺关系
4.总平面交通组织-交通分析
5.医院内部交通组织-一级流程
6.医院内部交通组织-二级流程
1.功能单元的区域与面积;
2.功能单元内的动线(医护工作流线、患者就诊流线、洁净物品流线、污染物品转运流线);
3.功能单元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关系。(功能单元内的洁净电梯、医护专用楼电梯、污物电梯、医护入口、患者入口等)。
医院内部交通组织-二级流程
《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》 5.5.4 护理单元用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:
1 应设病房、抢救、患者和医护人员卫生间、盥洗、浴室、护士站、医生办公、处置、 治疗、更衣、值班、配餐、库房、污洗等用房;
2 可设患者就餐、活动、换药、患者家属谈话、探视、示教等用房。
1个护理单元宜设40张~50张病床
护理单元分为四大功能分区,分别是病人活动区、医辅区、病房区、污区。
护士站 医生工作区 护士站:护士的工作基地,也是护理单元内各种人员交汇、联系的纽带。
其工作范围包括接待病人和探视人员、 编写存放病历、接受病人和医生的呼叫信号等。
护士站应和配药室、治疗室、处置室、抢救室以及医生办公室联系紧密。
医生工作区:包括一线、二线、三线医生办公室、护士办公室、示教室、男女更衣室、值班室、 医护人员专用卫生间等,应自成一区。
污区:包括配餐室、开水间、污洗室等。
(1)患者流线:病人有可能随时需要送到一些辅助部门进行检查或者手术治疗, 因此应设置护理单元内部病人专属电梯或通道,与手术、医技部门有便捷的联系。
(2)医护流线:最大护理距离不宜超过30m。
(3)污物流线:废弃物及污染物,通过污物电梯运送出护理单元并销毁通过灭菌可重复使用的衣服、 被单、医疗器械等,应由护工人员从各层的污物间收集,运送至中心供应,经过灭菌处理后重复利用。 污物间应设在污梯旁。尸体通过污物电梯运送至医院停尸房。
7.医院内部交通组织-三级流程
急诊科自成一区 急诊科应设置为独立诊区
·急诊科应自成一区,有单独出入口,便于急救车、担架车、轮椅车的停放,门诊部、医技部、手术部应有便捷的联系, 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时,应与急诊部有快捷的通道。
·急诊科分急救区和急诊区,急救部分应设抢救、抢救监护等用房,急诊部分应设诊查、治疗、清创、换药等用房。
·除设置急诊门厅外,急诊部应设置成独立固定诊区,并且可24小时开放就诊,以便于夜间使用与管理。
8.急诊科设计
急诊科内部分区
急诊科内部按功能可分为医疗区和支持区,应合理布局,尽量缩短急诊抢救和检查半径。
·医疗区:包括分诊处、就诊室、治疗室、处置室、抢救室、输液室和观察室,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;
·支持区:包括挂号、各类辅助检查部门、药房、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。
急诊包括这些功能用房
包括医院挂号室、化验室、药房、收费室、急诊诊断室、抢救室、洗胃室、清创室(或者手术室)、功能检查室、治疗室、 注射室、观察室、输液室、儿童输液室、库房、办公室、值班室、休息室、更衣室、污洗间、洁具间等。
·抢救室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,面积不应小于每床30㎡,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.40m。
·抢救监护室内平行排列的观察床净距不应小于1.20m,有吊帘分隔时不应小于1.40m,床沿与墙面的净距不应小于1.00m。
·诊的平面布局 急诊分诊区及抢救区 急诊分诊区及抢救区域应设置在急诊科入口明显的位置,并应有明显的标志,以便患者进入急诊科时能立刻看到分诊区, 同时也方便分诊护士能够迅速清楚地看到每位前来就诊的急诊患者,以利为患者提供及时主动的服务。
·当门厅兼用于分诊功能时,其面积不应小于24㎡。
·分诊区应与挂号处相邻或共用,面向候诊区连接治疗区。患者经过分诊后,可以就近进入相应的治疗区域。
·抢救区(包含抢救室、清创室、洗胃室)应与分诊大厅直接相连。
·其他用房布局 诊断室、注射室、治疗室、输液室等用房宜布置在急诊科的中间部分。
·急诊留观室、办公室、值班室、库房宜放在急诊科的后区部分。
9.急诊科流线图